近日召开的2018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再次重申,要扎实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作为促进银行业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环节,普惠金融在今年的推进情况值得关注。
近期,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本月底开始全面实施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为银行业发力该领域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应该认识到,当前银行业在布局普惠金融领域时,还存在着一些掣肘。那么,当前银行业服务普惠金融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绩?同时,面对普惠金融领域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又应该如何应对?
全力支持成共识
近日,安永发布的最新调研报告《普惠金融创新:通过创新性普惠金融发展实现收入增长》显示,就个人和中小微企业银行业务的绝对市场规模来看,中国有望成为普惠金融的最大受益者,预计到2020年,有望实现年增收634亿美元,增幅位列全球第一。
事实上,银行业内人士已经看到了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潜力。1月24日,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表示,当前,银行业趋同的发展战略模式受到了挑战,普惠金融最近成为各家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自然选择。
与此同时,国家对银行业布局普惠金融领域的助推也十分醒目。“定向降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央行已经实施多次,运作娴熟。但之前的定向主要针对小微企业和涉农贷款,能享受到此福利的一般是中小银行。而此次范围拓展到普惠金融领域,并对普惠金融的范围予以明确界定。不管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只要达到标准,都能享受到定向降准优惠政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如是说。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部主管陈凯表示:“农村领域是中国普惠金融的一个潜在重大机遇。农业为中国的GDP作出大约10%的贡献,而向农业领域发放的贷款仅占商业银行信贷组合的1%。由于信贷评分数据的缺失,农民能够获取的传统银行贷款十分有限。但通过发展具有创造性的信用分析技术,中国银行业可帮助填补约3万亿元人民币的农业融资缺口。”
而作为农业领域的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在该领域贡献颇丰。据该行有关负责人向《金融时报》记者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该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111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36.8%;此外,该行累放异地扶贫搬迁贷款757亿元,支持搬迁项目554个,惠及41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我们的服务对象集中在‘三农’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后地区和贫困弱势群体,最终受益者是小微企业、农民和农村贫困人口。在服务重点、资金投向、经营目标上与普惠金融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该负责人表示,“可以说,农发行的业务就是普惠金融业务,农发行就是中国特色的普惠银行。”
迎难而上补短板
郑万春认为,虽然近年来银行系在普惠金融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还是面临着多方面的掣肘,需要继续对成本较低、风险可控的商业模式进行探索。
首先是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郑万春表示,当前需要重点解决商业性与政策性金融在服务普惠金融的角色分工,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模式以及如何从输血式扶持转向造血式培育这三个层次的问题。
其次,普惠金融存在较高的信息不对称。从需求侧来讲,普惠金融客户财务记录和信用信息不完整,抵押担保不足,风险抵御能力偏弱,导致融资难融资贵。从供给方来讲,金融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信用缺乏引发金融排斥,导致商业性金融供给意愿不强。从第三方来说,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健全,老少边穷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服务于小微企业、“三农”、低收入人群的抵押担保体系,资产担保公司和信用评级公司仍然比较缺乏。
最后,普惠金融的成本收益不对称。目前,普惠金融的受众往往分布在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甚至银行网点缺少的农村和边远地区,银行要投入更多的网点成本和经费成本,增加的收益无法覆盖成本是一大难题。
“发展普惠金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在谈及二者关系时,郑万春表示,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动力,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而普惠金融是以有效满足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融资需求,推动“三农”健康发展,助力全面脱贫致富,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金融手段。同时,普惠金融对地区及产业协调发展,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可见,面对上述种种挑战,各方必须迎难而上。这既是补普惠金融发展的短板,也是在补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创新模式促发展
“创新是金融服务永葆活力的不竭源泉,面对普惠金融商业运作,银行要解放思想,同时要坚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改造传统金融服务模式。”郑万春表示,应该不断拓展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切实满足长尾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为了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着力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农发行通过创新信贷产品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根据脱贫攻坚需求及时开发了扶贫专项贷款产品,包括易地搬迁扶贫贷款、光伏扶贫贷款、网络扶贫贷款、教育扶贫贷款、旅游扶贫贷款等,加大政策性金融扶贫资金的投入,推动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
据农发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政策性银行普惠金融服务农户“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探索支农支小新模式、新途径,农发行在浙江、江西两省开展“支农转贷款”业务创新试点。目前,两家试点行已与16家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累计发放“支农转贷款”6.6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农发行计划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使“支农转贷款”覆盖全国11个省份。
同时,该行积极创新抵(质)押方式,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及时出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办法,探索与地方政府、担保组织和保险机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缓解民营企业担保瓶颈,破解小微企业有效资产抵押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
作者:见习记者陆宇航
责任编辑:yhao